徐工是最早将目光投向全球,也是最早走出去的工程机械企业。但在“走出去”的进程中,徐工不仅仅满足把产品输送国外,而是凭借自身积累的高水平装备能力,适应当地、扎根当地、融入当地,站在国际舞台展示“中国制造”的形象和水平。
但是如何形成距离8000多公里的远距离沟通和建立高效的跨文化团队,如何在中国经济放缓和全球经济低迷的市场环境中获得增长,都成为了阻挡徐工“走出去”道路上的“拦路虎”。
面对这些问题,徐工并没有后退,在海外发展的过程中,徐工并没有单纯地将自己的管理方式直接复制到德国公司,而是尊重原来的德国管理模式,实现了两国企业间在文化上互相尊重和融合互补。
如今,徐工欧洲研发中心85%以上为欧洲本土员工,总经理Goehler博士在谈到自己的工作时充满了自信和自豪:“在过去近三年中,我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为克雷菲尔德和徐州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要想在德国成功地支持徐工集团的技术发展,首先要确保建立一套双方共同的技术理解体系。除此之外,同样重要的是,双方不同的沟通和工作文化需要得到协调和融合。中国同事对我们在德国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信任,这让我们感到惊喜和鼓舞。”
徐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努力促进徐工和欧洲企业、中国工程师和欧洲工程师、全球市场和欧洲技术的融合,并助力欧洲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成为当地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当地政府对徐工做出的贡献也表示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