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有两件关乎中山人的“大事”几乎在同一天传出了新进展:一个是汽车工程和汽车设计专业位居全英第一的考文垂大学,其与中山的合作办学将于本月向教育部递交申请;二是深中通道通过了省交通运输厅的初测初勘外业验收,意味着该项目将转入下一阶段设计工作。
一个是教育资源的国际合作计划,一个是交通项目的扩展蓝图——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事件,实际上都是中山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在软硬件两大领域进行的完善计划。就强化对外联系这个角度而言,与“深中通道”等一并提上日程的“内同外拓”大交通项目,无疑为该市打开与珠江东、西两岸对话关系的新窗口。新的城市空间正在变化,新的区位格局正在重组,未来5年,中山拟投1000亿元打造“珠西枢纽”,一个珠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呼之欲出。
世界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珠三角宜居精品城市——在省“十三五”规划对地级以上城市发展的定位中,中山的城市发展维度,被赋予上述四个角色定位。
如果说,在过去几十年时间内,中山以专业镇经济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产业集群模式提供了样本,那么在新时期背景下,该市如何站在高起点为珠三角经济圈营造更多的增量价值,则是一个新时代命题。
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珺的解读中,中山的“四个定位”是一种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内生发展力量。从产业、交通、创新、宜居等几个维度,实际上回答了新时期中山发展的动力源问题。其中,大交通建设尤其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中山刚好处于连接东、西两岸的枢纽位置,这也决定了中山为何要承担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角色的必然原因。
另一方面,随着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推进,珠江西岸内部之间、珠江东岸和西岸之间的对话关系,必将全面提速。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将成为促进创新资源流动的重要载体。
在上述背景下,深中通道的意义显得尤为关键。作为连接珠三角两大功能组团的唯一直连通道,该项目对于解决东西两岸直达交通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也正是在这一项目的带动下,中山市通过交通功能的强化、完善计划,提出了系统的“内同外拓”计划,其枢纽区位被全面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