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过去,每年五月初,家家户户都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一家人围在一起包粽子的场景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到超市里买粽子,这些琳琅满目、各具风味的粽子,同样可以满足人们舌尖上的欲望。
然而,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法定假日。在这三天的假期里,除了其乐融融品味舌尖上的粽子,还是安排一次短途游,抑或参加龙舟赛、带孩子游园等活动外,我们是否还记得端午节的设立初衷?能否知道包粽子、赛龙舟等习俗背后的意义?
端午节的来源,有很多“传说”,纪念屈原是最广泛、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它寄托着人们丰富的文化情感、浓厚的家国情怀,正所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屈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离骚》《天问》等许多千古不朽的诗篇;同时,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士大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又不忍故国覆灭,因此被迫怀沙自沉,殉身水底,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勇于担当而毫不妥协的完美主义人格,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国人。
端午节,也有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之说。“胜日衔杯罢,轻舟解缆初;尽传迎伍君,不比吊三闾。”千百年来,江浙一带相传伍子胥死后,其忠魂不灭,化为涛神,端午节即为纪念伍子胥之日,忠诚是伍子胥的价值核心。还有人说,过端午节不能忘了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寻找,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如今,浙江一些地方将其作为道德典范,赋予了其孝文化的崭新内涵。
节日是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如果我们对这些传统节日所蕴涵的历史文化全然无知,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以吃喝玩乐来代替节日的过法,就难免会让节日的意义淡化,甚至会陷入过节“没劲”的感叹。
舌尖上的端午,既包含着家的味道,也蕴含着国的情怀,我们不仅需要舌尖上的满足,更需要精神上的充盈。